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钢铁产能“低端过剩高端不足”为哪般

发表时间:2013-7-4 16:13:25      点击:

  综合报道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产能国,全国钢铁产能直逼10亿吨大关,在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去年钢铁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4%,行业处境艰难。尽管如此,我国每年仍需从国外进口1000万吨以上的钢材,主要用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钢业现状】

  低端过剩高端不足

  具体来看,2012年我国进口钢材1366万吨,板带材仍是进口量最大的品种,占比超过85%。在进口板带材中,附加值较高的镀层板、冷轧薄板带、中厚宽带钢和电工钢板的进口量排在前四位。这些进口钢材品种主要用于大型及超大型变压器、高档汽车、高档家电、风电、核电等领域。

  例如,我国钢铁、船舶和水泥产能已居世界首位,在满足建设需要的同时,已存在过剩趋势。从结构看,低端、粗加工领域产能过剩,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产能不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急需的特种钢材很多还严重依赖进口。

  而在传统行业中,重化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拉动能力,是近年来投资的主体。2008年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大部分投往重化工业,在缓解经济下行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重化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另外,新兴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利好的刺激下,风电设备、多晶硅以及光伏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产能过剩倾向加剧。

  一方面处于落后及一般水平的产能过多,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价格上不去;另一方面,不能充分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部分传统产业升级的用钢需要,高端市场拿不下,利润赚不着。当前,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尚需逐步化解的情况下,企业光靠成本挖潜仅能维持运行而已,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加快产品升级,实现进口替代,理应成为行业企业的一个努力方向。

  【根本原因】

  体制改革尚未到位

  当前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或共性特征,也有其特殊性。主要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引发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快速扩张;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对各类投资主体和政府部门强烈的投资意愿缺乏有效的约束;市场机制不完善,制约了落后产能的有效退出等。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工业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有效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给我国工业的中长期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一、是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首先是一直以来以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受国际市场需求变动影响较大,一旦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外需急剧萎缩,直接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其次是重化工业占主体的产业结构也延长了产能过剩的存续时间。重化工行业的特点是产能的增加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产品供给的弹性相对较低,产能调整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是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受政绩考核影响带来的强烈投资偏好。在这种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政府行为微观化、企业化、趋利化的倾向。由于过度追求GDP,包括土地在内的要素资源成本被人为压低,环境成本难以内在化,加剧了投资需求。

  三、是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据水泥行业协会的数据,2009年、2010年、2011年,每年水泥产业都以2亿吨的新增产能投放市场,产能集中释放对市场影响巨大。不难发现,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制政策只有在得到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才是有效的,而在目前的体制下,中央政府的投资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障。

  四、是市场自动出清机制不健全。我国市场经济成熟度还不够高。一方面,由于资源价格改革迟迟没有到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对工业用地存在隐性补贴,使得能源资源、土地、环境等成本不能完全内部化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另一方面,由于退出机制不健全,企业进入市场后,即便能认识到市场真实的需求情况或者遭遇市场情势变更,但为了弥补沉没成本,也不愿意首先退出市场,反而可能加大投资力度以扭转发展困境。

  【治理思路】

  产能过剩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关键是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内生增长、创新驱动,质量型、效益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建立系统性的长效机制。

  对产能过剩行业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在现有体制机制环境下,短期内抑制过剩产能的蔓延,可采用必要的行政调控手段,进行总量调控、严格禁止新增过剩产能,抑制重复投资。对于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传统行业,以新建先进产能项目等(减)量置换的方式加快调整。

  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完善政绩考核机制。着眼于研究解决和消除导致粗放型发展的体制因素,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将政府职能由直接干预和参与经济发展向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主转变。

  抑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突破口。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和完善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补偿的价格形成机制。

  【钢企小评】:

  就市场经济而言,受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一定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适度的过剩产能有积极影响,也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在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才会有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市场也才有条件淘汰一部分生产能力相对落后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度的过剩产能有利于强化市场竞争、提高效率和促进资源重新配置,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知识小链接】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基本情况

  “产能过剩”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频频出现。目前为止,我国已出现两轮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第一次是1996年~1999年,出现产品积压,工业企业开工严重不足。据统计,1996年末全国28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有4成处于闲置状态。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对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普查,多数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仅有10%。

  第二次是2005年至今,新一轮产能过剩问题凸现。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2005年底有11个行业产能过剩,其中钢铁、电解铝、汽车等行业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等行业也潜藏着产能过剩问题。2009年,《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了产能过剩的六大行业,被确定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

  目前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是在第二轮产能过剩没有彻底消除的情况下,又同时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致使产能过剩问题再次凸现出来。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发布的报告中评估了中国产能过剩程度,指出中国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到仅有60%。而依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当前的全工业利用率为78.9%,而在金融危机高峰期这个比率为66.8%。这意味着中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尚不及美国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高峰期的水平。

  钢铁:目前,我国炼钢能力超过9亿吨,产能利用率仅有72%。

  水泥:目前,我国水泥产能接近30亿吨,已经超过2015年25亿吨的需求预期目标。

  煤化工:目前,我国在建的和拟建的煤化工项目多达104个。煤制油项目产能累计已经接近5000万吨,天然气项目产能累计超过1500亿立方米,甲醇制烯烃产能累计超过2800万吨。此外,如果在建的乙二醇、二甲醚等项目一旦投产,产能将在原来的数字上成倍飙升。

  风电设备:目前,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估计在30GW~35GW之间。根据国家能源局已核准项目预计,2012年新增装机约16.62GW,国内风电设备产能利用率在50%以下。

  此外,近年来氮肥、电石、氯碱、甲醇、塑料等一度热销的化工产品也因为产大于需而出现销售困难,铜、铝、铅、锌冶炼等有色金属行业生产形势低迷,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