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是激活中国钢铁的那条“鲶鱼”
建国伊始,“钢铁梦”就成为“中国梦”的主干,1958年的“大炼钢铁”就是一种具体体现。但是数十年来,无论是政府决策、舆论引导还是行业推动,中国钢铁行业始终在低水平阶段盘旋。只有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市场经济成为主旋律、大量民营钢厂的出现,才促使中国钢铁行业真正走向世界之巅。目前民营钢厂的产量占据半壁江山,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居功至伟。
民营钢厂在行业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据统计,今年1~8月份,80家重点民营钢企销售收入(同比,下同)增长4.5%,利税增长31.5%,利润增长203%。分别比重点大中型企业高3.89%、16.43%和105.23%。民营钢厂平均吨钢利润为53.15元,高于重点大中型企业19元。其中沙钢利润同比增加75%,仅次于宝钢;河北新武安利润同比增加2.4倍;山东日照利润10亿元,同比增加29倍,远远高于山东钢铁、河北钢铁等单位。在吨钢利润排名中,民营钢厂也当仁不让,河北普阳(388元)、山东鲁丽(338元)、山东石横(286元)、方大特钢(246元)、唐山港陆(224元)五家民企遥遥领先:民营钢企的生命力和表现由此可见一斑。
“乘风破浪会有时”。本来应该长足发展的民营钢厂,今年却出现了“意外”:在全国粗钢产量同比继续增加的时候,今年民企的生铁却开始减产,重点民企的粗钢增幅也明显低于国有钢厂——这是近十年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现象,社会将此总结为“淘汰落后”,其实背后却并不简单:政策和大环境对民企的围剿和歧视时隐时现。
舆论方面,部分媒体继续散播“700亿民营投资涌入钢铁行业,加剧产能过剩”;产业方面,一些政策部门将“要向优势企业倾斜”转化为“要向国有企业倾斜”;金融方面,银行将约50%的贷款投放到国有企业,20%投放到房地产,只有30%的流入民营和小微企业,导致企业运营极不均衡。一些贷款便利的国企坐收渔翁之利:将大量富余的资金投入到银行进行“理财”,银行又通过影子银行贷给民营钢厂,国企和银行从中联手谋取高额利润。据了解:民企贷款利率因此要比国企高出6~12个百分点,成为“高利贷”的直接受害者。目前民营钢厂“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成为新常态,许多民企因此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同一屋檐下”,国企与民企不能享受同等待遇,长期下去,仅“抽贷”一项就将卡死相当一批民营钢厂。
有意思的是:国企也经常抱怨“待遇不公”,为此还非常委屈。但是以下数据或许能够从一个侧面“证实”、“证伪”:上半年,虽然民营钢厂的销售利润率为0.83%,国企为0.2%;但是民营钢厂的销售毛利率却只有4.84%,而国企高达7.57%。结果不言而喻:连民企自己都承认“这说明了单就产品盈利能力而言,国企高于民企”。国企为什么搞不好?从大处讲是“机制与体制问题”,说穿了就是“效率低”以及“期间费用高”(国企吨钢的“期间费用”高达508元,而民企只有189元)。“期间费用”最能反映问题,有助于彻底揭穿捅破迷局:众所周知,“期间费用”包括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三个方面。国企要有活力,必须在这三方面加大“降本”力度。如果国企继续拿“社会责任”之类的东西做遮羞布,为自己的效率和效益低下做文章,显然已经说不过去。
实事求是地讲,相对于某些垄断行业,钢铁行业的不公平现象还没那么严重。但是近期的政策环境却有恶化之势。据中国联合钢铁网预测:中国钢铁行业的高峰期将在2018年前后出现,随后钢铁行业将步入漫长的煎熬期。为使我国钢铁行业能够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过程中顺利完成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在世界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重提“市场”和“规律”,同时保护一批“鲶鱼”,增强市场活力,让国企与民企处于同一个竞争起跑线上,公平竞争,防止“逆淘汰”现象扩散,促使中国梦早日实现。
- 上一篇:兰格钢铁10月21日晨报 2014/10/21
- 下一篇:9月经济数据略好 期螺反弹有限 2014/10/21